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云南省发现三种黄檀属中国新记录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生物多样性研究组

豆科黄檀属(Dalbergia)具有重要经济与生态价值,某些种类可生产珍贵木材,所有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属植物形态上以奇数羽状复叶和不开裂的翅果状荚果为特征,全球约有25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基于2020年至2024年间的多次野外调查工作,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德宏州盈江县发现三个黄檀属(Dalbergia)中国新记录种:披针果黄檀(Dalbergia lanceolaria)、黑叶黄檀(Dalbergia nigrescens)与中南黄檀(Dalbergia oliveri)

披针果黄檀(Dalbergia lanceolaria):黄檀属的“模式种”

披针果黄檀(D. lanceolaria)是黄檀属(Dalbergia)的模式种,该树种高可达15–20米,树皮片状脱落,荚果披针形。形态与秧青(D. assamica)十分相似,多见于西双版纳石灰岩。保护等级为无危LC。该种在植物园中已经栽培数十年,蔚然成林,之前的记录为“海南黄檀”。

黑叶黄檀(Dalbergia nigrescens):“变黑”的叶片

黑叶黄檀(D. nigrescens)为高达30米的乔木。其种加词“nigrescens”意为“变黑的”,指干燥后小叶变为深褐色至黑色的现象。目前该种在中国仅在云南盈江县发现一个居群,保护等级评估为“数据缺乏(DD)”。

中南黄檀(Dalbergia oliveri):极危物种的野生种群确认

中南黄檀(D. oliveri)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的极危(CR)物种,此前在中国仅知有引种栽培。本研究在盈江县发现了该种的天然野生居群。中南黄檀(D. oliveri)为15-30米高乔木,在中国的黄檀属物种中,与披针果黄檀(D. lanceolaria)及其近缘种亲缘关系密切,但其荚果在种子周围明显加厚、隆起,且加厚部分不具有网纹,可以区分。

尽管黄檀属是一个自然的类群,但由于种间形态差异细微、乔木类群标本不足等原因,其种间分类一直存在诸多困难,有待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研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提炼出了稳定、可靠的鉴别特征,并重新编写了我国黄檀组的物种分类检索表,增加了我国黄檀属的新成员。相关成果以“Three new recorded species of the genus Dalbergia (Fabaceae: Papilionoideae: Dalbergieae) from southwestern China”为题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taxa上。

披针果黄檀(Dalbergia lanceolaria L. f. A. 树皮;B. 花序;C. 果枝;D. 果实


本文作者:潘勃

责任编辑:张维静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