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子站群! 2022/04/06 上午9:17:24 星期三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新闻动态

版纳植物园举办“热带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春季课程

发布时间:2025-04-28
来源:研究生处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为期两个多月的春季所级课程——“热带亚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圆满落幕。本次课程由版纳植物园研究员周浙昆与副研究员黄健共同主讲,共有37名研究生参与学习。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专业讲解、野外实践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模式,为学员构建了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使其对热带亚洲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系统性认知。

课程初期,周浙昆研究员引导学员们回顾历史、探究演化。内容涵盖中国植物学研究史、生命起源、地质历史时期的植物多样性变迁、被子植物起源、新生代植物多样性以及地球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演化等宏观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课程引入植物区系地理学,为学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帮助其理解植物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黄健副研究员则聚焦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的传授。他详细讲解了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植物学拉丁文的规范及应用,使学员掌握了植物研究的基础工具。在“热带亚洲主要类群的分类及保护”系列课程中,黄健副研究员对该区域的关键植物类群进行了细致剖析,帮助学员清晰认识到不同类群的特征、价值及其面临的保护挑战,进一步深化了对热带亚洲生物多样性复杂性的理解。

课程末期的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与小组报告环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野外实习期间,学员们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亲身观察、识别各类植物,显著提升了野外工作和实践操作能力。小组报告不仅锻炼了学员的团队协作与学术表达能力,也促使他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反思与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员们不仅夯实了植物学基础,加深了对植物分类学原理、方法及拉丁名规范应用的理解,也更清晰地认识了热带亚洲地理、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历程。此外,对热带亚洲植物营养体鉴定方法的掌握,将有力支持学员未来识别和鉴定该区域的主要植物类群,为推动热带亚洲生物多样性的深入探索与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室内授课

野外实习

本文作者:王雪琦,肖书妹;图片:黄健,玉最东

责任编辑:玉最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