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生态家园,同建傣兰之乡——版纳植物园携手地方各族人民共建“傣兰之乡”
西双版纳孕育着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约500种,占全国兰科的1/3。千百年来,傣族、哈尼族等世居民族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人们用兰花装点竹楼庭院,以兰饰点缀传统服饰,更将兰花运用于传统医药中。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兰花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栖息地不断缩减以及人为过度采挖,这片土地上的兰花资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作为西双版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兰科植物已成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的重要使命。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版纳植物园于2017年4月正式启动打造“傣兰之乡”保护计划。该项目以第六届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名园名花展”为契机,通过“兰花进村寨”等系列活动,向周边村寨赠送兰花种苗,并持续提供种植技术指导,邀请村民将自己精心养殖的兰花参加植物园“自然之兰”兰展,开展养兰经验交流等。2018年9月,版纳植物园与勐仑镇政府共建“罗梭江联合党建+”平台,将“傣兰之乡”建设纳入区域共建愿景。2021年“生物多样性三进”项目更是将“傣兰之乡”进一步升华。至今,该工作结合每年的兰展持续推进,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乡村旅游的示范工作。这一行动既是科研服务社会的缩影,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如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兰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让我们携手同行,使“自然之兰”不仅绽放在植物园,更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让这片土地上的兰花永远绽放异彩,让“傣兰之乡“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2017年赠送兰花合影
2025年赠送兰花合影
2025年4月7-8日针对社会公众举办的兰科植物保护与利用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