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普(思茅普洱)地区传统的端午节食根文化
我园“野生食用及栽培植物近缘种专类园建设”项目组成员,于 6 月中旬对多民族聚居的云南宁洱县(原普洱县)、普洱市(原思茅市)及其周边村寨在端午节期间食根的传统习俗进行了调查。
思、普地区各民族千百年来对食根植物(药根膳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喜爱,他们的食根知识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融合了汉、傣、拉祜、哈尼等民族食用植物习俗及医药知识。
据初步调查,思、普地区端午节食根植物种类达 40 余种。这些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有着千百年悠久的历史。
药膳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列女传》:“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北魏崔沽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建立和应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食治”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当时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把“食治”设立专篇论述以后,又有各种食疗本草,至此,药膳食疗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 J 。
据调查,思、普民间医生认为:气候的变化是生病的根源, 1 年 24 节气,人最易在节气变化时生病。寒、火、风、气、湿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如膝冷是寒气,抽筋是风,疮疗流痰是火,长期居住在潮湿处而患湿气;因过度劳累导致压痨、肺痨、虚痨等病;由于房事不节而引起的如色痨、家痨、酒色痨、闭经痨等病;情志致病,常见的有怒气伤肝,忧虑伤心而致郁气病,出现心口痛 ( 上腹部疼痛 ) ,口苦咽干等主症 。
农历五月初五 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每到这一天,除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外。在滇南的思、普地区(民间),当地人还认识到,这是一个水土置换的节令,是一年中的一个转折。在热带地区,通常只有干湿两个季节,干季从 11 月上旬到第二年的 5 月,之后就是雨季。端午节正好就是热带地区这两个节令的更替时间,民间医生认为这时是一年中最易致病的时节,所以,需要吃上一些药物来驱逐沉积一年的浊气,同时也需要进行补益正气来抵抗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疾病。
如对气虚证,症见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易感冒、面色恍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润、脉虚弱无力者,思、普地区民间常用“补气提气药膳 ” ,即常用当归,黑威灵,茜草 ( 红参、小红参 Rubia cordifolia L . ) ,黄牛夕(红牛)等的根,用沙锅炖鸡,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用于因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所致的饮食不香,腹部虚胀,大便溏软,稍食寒凉则脘腹不适,甚至泄泻者。
另外常用的药膳还有,补益五脏药膳,补肺药膳,养心药膳,补肾药膳,妇科药膳,产后体虚药膳,肾炎水肿药膳等。
宁洱端午节食根市场调查1
宁洱端午节食根市场调查2
宁洱端午节食根市场调查3
宁洱端午节食根市场调查4
宁洱端午节食根市场调查5
食根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