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树种功能群的组成揭示了历史人为干扰对中国西南热带森林的遗产效应
人类活动干扰在热带森林中普遍存在,并影响着林冠层的物种组成。然而,过去由于缺乏定量的干扰边界和干扰强度等信息,人们对于历史干扰对热带森林林冠恢复的影响尚不清楚,且先前的研究更多针对包括林下层的所有物种,这导致对林冠物种的组成与更新过程仍缺乏深入了解。 为确定人为活动干扰对现有森林林冠树种多样性组成及其更新过程的影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邓云助理研究员在曹敏研究员指导下,以中国西南部的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样地为主要研究区域,根据1965年的全色航空正射影像确定历史干扰斑块的范围和边界,通过多元回归树对驱动林冠层(胸径 ≥ 40 cm)树种聚类的原因进行探讨,比较了这些林冠树种在不同干扰区域之间的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965年历史全色影像中亮度值的变异系数是驱动当代林冠层物种聚类的主要因素。在林冠种的更新过程中,各径级内不同干扰区域间的树种丰富度和多度均相似,但物种组成始终不同,表明存在树种的相互替代过程。虽然在林下层(胸径 < 20 cm)中大种子和强萌生树种的物种数占比和个体数占比在干扰和未干扰森林之间并无显著差异,但随着胸径的增加,这些不同散布和繁殖策略的功能类群树种的比例差异会变得越来越显著。
2025-01-16
补蚌大样地树木构型复查野外工作完成
树木构型(Tree architecture)是植株构件在空间上的配置模式和形态体现,包括树高、树冠形态、枝叶的空间搭配方式等植物形态学特征。树木构型直接关系着树木的资源获取能力,进而对植物的繁殖、生长和死亡等种群统计学特征造成影响。位于云南省勐腊县补蚌村旁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样地(以下简称补蚌大样地),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曾于2014年时对样地中2763株树木个体进行树木构型测量,至今已有10年历史。
2025-01-16
非生物环境因子、森林结构与功能性状对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化格局形成的驱动作用
2025-01-16
冠层结构异质性驱动α和β物种-遗传多样性关系
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即SGDC格局)及其潜在驱动力已经在多个类群和生态系统上被广泛研究,这也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中性遗传多样性是由中性过程(如遗传漂变)引起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过程与任何特定的生态位无关,而与种群大小密切相关,因此中性遗传变异和种群大小的共同作用可能会对整体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冠层结构异质性是刻画森林群落结构的重要方面,通常反映了微生境资源(如光照、温度和水分等)的空间变异。
2025-01-16
功能性状和生态位能够反映热带森林树种幼苗的生长-死亡权衡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需要对有限资源的分配进行权衡,以最大化实现其生存和繁殖。其中,种间生长-死亡权衡 (Interspecific growth–mortality trade- off) 是植物生活史最重要的权衡轴之一。树种在这一权衡轴上的有序排列,促进了树种共存和多样性的维持。树种在权衡轴上的位置主要由自身功能性状和资源可获得性 (如光和水分等) 决定。然而,目前的研究发现功能性状通常与生长率和死亡率等生命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且很少有研究基于整株性状和生态位来反映种间生长-死亡权衡。
2025-01-16
森林内部3D光环境量化和分析
有限的光资源在生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过程从分子层面延伸到生态系统层面。常用的描述生物体获得光的概率的指标,称为光可利用性(LAv),其驱动了植物在多个尺度上的生理表现、构建过程、生长策略和共存模式。LAv的时空非均质性(即光可利用性异质性(LAH)),进一步决定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演替模式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此外,光照条件还影响其他微气候因素(例如辐射、温度和湿度)。因此,持续量化森林生态系统内的三维(3D)光可利用性,甚至向三维异质性评估迈进,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物种分布模型和加深我们对微气候机制理解的必要条件。
2025-01-16
克服大雪挑战,研究组圆满完成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碧塔海—属都湖片区红外相机维护工作
定期对红外相机监测点位进行数据回收和仪器维护是确保香格里拉国家公园碧塔海-属都湖片区公里网格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2024年11月5日至11月11日,邓云带队前往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开展本年度第二次红外相机维护工作。本次工作顺利完成了预期目标,即对覆盖96个公里网格的100台红外相机和普达措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20公顷动态监测样地及其周边的49台红外相机进行数据回收与仪器维护。维护工作期间虽然遭遇大雪,但是野外工作团队迎难而上,同时做好防冻防寒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此次维护任务。
2024-12-24
研究组顺利完成大理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火烧迹地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测定工作
2024年9月4日至10月26日期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与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研究团队合作,顺利完成了云南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0 公顷动态监测样地及周边火烧迹地60个20 m×20 m固定调查样方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测定工作。测定性状主要包括木质密度、树皮厚度、叶绿素含量、叶片厚度、叶片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片碳含量、叶片氮含量、叶片磷含量和叶片钾含量等10个性状。
2024-12-24
研究组与泰国农业大学林学院共同设立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
2024年9月3日至9日,林露湘研究员和邓云助理研究员访问泰国农业大学林学院,对依托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泰国项目办公室设立的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进行验收,并培训Dokrak Marod团队如何使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对样地进行数据采集,双方联合对位于Sakaerat的热带干性季节常绿林 (tropical dry seasonal evergreen forest, DEF)和热带干性季节性落叶林(tropical dry seasonal deciduous forest, DDF)两块16 hm2森林动态样地进行了激光雷达点云和可见光正射影像数据采集。该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将为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在泰国的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撑。
2024-12-24
研究组完成“2024年云南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项目”的工作任务
2024年7月至8月,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顺利完成了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的“2024年云南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项目”的工作任务。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本次主要负责调查昭通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四个地州的共50个森林样地150个 20 m×20 m森林样方的调查工作,共获得乔木层数据6216条,灌木层数据2255条,草本层数据780条。目前所有数据均已录入并上报云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并已通过项目验收,现正进行后期的内部质控工作。本项目执行期间得到了上述四个地州各级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2024-12-24
研究组参与推进中泰合作研究
2024年3月24日至30日,本研究组林露湘研究员和苏跃波特别研究助理与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组和土壤生态研究组的研究人员一行8人赴泰国农业大学(Kasetsart University)和玛希隆大学(Mahidol University)访问交流,并对泰国中部和南部不同类型热带森林样地进行了考察。
2024-12-24
大理鸡足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火烧迹地固定调查样方建设工作顺利完成
2024年3月至4月,2022级硕士研究生苏维翰带队完成了鸡足山火烧迹地共60个20 m×20 m固定调查样方的建设工作。大理市余金庵国有林场西南部曾于1984年5月3日发生森林火灾,产生了约1423.71 ha的火烧迹地,该区域海拔范围为1850 - 3318 m。如今,火烧迹地已经通过天然更新恢复至以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
2024-12-24
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属都湖片区红外相机数据回收及仪器维护顺利完成
2024年5月25日至5月30日,邓云带队前往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属都湖片区开展红外相机维护工作。野外团队完成了覆盖95个公里网格的100台相机以及在普达措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20公顷动态监测样地布设的49台相机的数据回收及仪器维护工作。此工作保障了碧塔海-属都湖片区公里网格多营养级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2024-07-16
研究组完成2024年度三个大样地的幼苗复查工作
2024年4月15日至5月18日,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顺利完成了2024年度三个大样地的幼苗复查工作。这次复查涉及西双版纳补蚌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样地、西双版纳纳板河热带季节雨林20公顷动态样地和普洱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20公顷动态样地。
2024-06-07
论文发表:土壤水分可利用性在功能性状变异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
性状-环境关系对阐释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不同功能性状在多大程度上共变并构成不同生态策略沿环境梯度的分化的基础,以及土壤水分可利用性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功能性状变异进而塑造采取不同生态策略物种的生境偏好。基于云南哀牢山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运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和性状网络分析来量化功能性状之间的关联。
2024-04-06
论文发表: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局域和区域尺度上森林结构对于多维β多样性的作用
Beta多样性,即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可以在一个多维度框架中被划分为物种周转和嵌套组分。森林结构包括垂直和水平复杂性的综合特征,极大地影响了物种组成及其时空变化。然而,在多维度和多尺度的背景下,森林结构对beta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知之甚少。基于哀牢山20-ha森林动态样地和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公里网格生物多样性观测平台,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评估了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局域尺度(20公顷森林动态样地)和区域尺度(由19个1公顷样地组成的公里网格样地网络)的beta多样性。
2024-04-06
研究组开展云南绿春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样地建设工作
为执行云南省科技基础研究专项重大项目《云南植被志》研编及云南植被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2023年12月6号至2024年1月12日,研究组野外团队与云南大学野外团队在云南绿春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完成5个0.25公顷的森林监测样地。
2024-04-06
研究组前往泰国布设自动声学记录仪
2023年11月14日至23日,和雪莲带队前往泰国,分别在Huai Kogma样地, Sakaerat样地及Klong Naka样地内布设了5台自动声学记录仪,同时在Huai Kogma样地和Sakaerat样地同步设置了红外触发相机。
2024-04-06
研究组参与完成“2023年云南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项目”工作
2023年7月至10月,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参与并顺利完成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的“2023年云南省生态质量样地监测项目”野外调查工作。群落构建与物种共存研究组本次主要负责调查昭通、德宏、普洱和西双版纳等四个地州的共80个样点,共获得乔木层数据11366条,灌木层数据3784条,草本层数据990条。
2024-01-30
研究组开展大理市余金庵国有林场鸟类多样性调查
2023年7月2日至9日,研究组进行了大理市余金庵国有林场的第一次鸟类多样性调查工作。此次调查设置了6条鸟类调查样线,利用可变距离样线法,共记录到66个鸟类物种。
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