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桑寄生的生存秘诀:林冠生境中高耐旱性

发布时间:2025-08-01
来源: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桑寄生和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树木的生长和死亡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桑寄生的水分传导能力、耐旱能力以及它们对寄主植物的潜在影响仍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以园内八种桑寄生-寄主植物物种对为研究对象,共测定了与水分传导能力和耐旱性相关的21个枝叶功能性状,旨在探究桑寄生和寄主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的差异。

研究发现,与寄主植物相比,寄生表现出更强的耐旱具体表现为桑寄生具有更低(更负)的叶片旱季正午水势、膨压丧失点水势、导水率损失12%的木质部水势;具有更高的胡伯尔值、边材密度和导管密度;更小的叶片、比叶面积、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同时,桑寄生具有更低的导水率,具体表现为边材比导率、叶比导率和水力加权导管直径均低于寄主植物桑寄生的水分利用效率也低于寄主植物 (更负的碳稳定同位素值)。此外,桑寄生寄主植物性状相关性存在差异,桑寄生的性状相关性更强,这反映了桑寄生寄主植物在生态适应策略上的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在所研究的桑寄生和寄主植物中,均没有观察到水力效率和安全之间的权衡。此外,研究发现桑寄生的水力学性状具有高度可塑性,导水率损失12%50%88%的木质部水势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存在显著的种内差异。且桑寄生的性状相关性由种内和种间变异共同驱动,其中种间变异更为重要。这些研究结果凸显了桑寄生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寄主植物的特性灵活调整自身的水策略。研究为桑寄生的水分利用效率、抗旱性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潜在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以Survival secrets of mistletoes: high drought tolerance in canopy habitats为题发表于Tree physiology上。版纳植物园植物生理生态研究组与云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黄显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张云冰副研究员和张教林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版纳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为样品采集和鉴定提供了支持。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和版纳植物园“十四五”规划项目的资助,在此一并致谢。

1:桑寄生与其寄主植物枝条功能性状的差异

2:八种桑寄生-寄主植物物种对的脆弱性曲线

3:桑寄生与其寄主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差异

4:桑寄生与其寄主植物枝叶功能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本文作者:黄显艳、张云冰

责任编辑:张维静
附件: